企业无力或无意愿继续开发、已供应未动工的房地产用地,以及其他符合收回收购条件的土地,但2024年11月7日之后供应的土地不列入存量闲置土地范围。
►要优先选择成熟度高、操作性强、预期效益显著、风险低的项目,编制并审核项目实施方案,论证项目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合规性、合法性,包括纳入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清单情况、项目实施主体纳入全国土地储备机构名录情况、纳入土地储备计划情况、土地权属(是否存在抵质押、查封等情况)、项目融资收益平衡情况等,确保使用专项债券的土地储备项目融资收益平衡,指导督促有关方面及时上缴专项债券还本付息资金。
►同时,配合财政部门做好相关专项债券发行管理等相关工作,将项目信息及时提供财政部门,加强与财政部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要压实主体责任,对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负责,并在省级财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指导下,加强组织领导,规范推进实施,强化工作保障,审慎、稳妥运用专项债券支持土地储备相关工作,不得利用专项债券资金反复回购,造成债券资金空转、虚增财政收入等问题,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切实保障土地使用权人合法权益。
要加强对土地储备项目实施情况及专项债券使用情况的监管、抽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将对部分重点项目开展随机抽查。
自然资源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土地储备有关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5〕45号,简称“45号文”),标志着暂停五年之久的土储专项债券正式重启,并首次针对存量闲置土地收储提出系统性操作指南。下面从政策背景、核心要点、创新亮点及市场影响三个维度展开解读。
一、政策背景:化债与稳市双重诉求下的重启逻辑
1. 房地产深度调整倒逼政策转向
自2021年起,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房企土地购置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持续收缩。2024年1-8月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同比降幅达25.4%,部分区域闲置土地占比超30%。45号文通过专项债注入资金,旨在消化存量闲置土地、调节供需失衡,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2. 专项债使用效率亟待提升
2020-2024年,专项债资金闲置问题突出,审计显示近300亿元债券资金当年即被挪用或闲置。土储专项债重启不仅拓宽了合格项目来源,更通过精准投向存量土地收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3. 地方债务化解的“开正门”路径
过去城投平台通过土地抵押融资形成隐性债务,而45号文明确土储专项债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要求“项目收益覆盖本息1.2倍以上”,既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又遏制违规举债。
二、核心要点:八大操作流程与四大准入条件
45号文细化土储专项债操作流程,形成“八步走”实施框架:
1. 申报准入条件
主体限制:仅纳入自然资源部名录的土地储备机构可申报,市辖区、功能区需由市级土储机构统筹;
标的范围:优先收回企业无力开发的住宅/商服用地、司法拍卖土地、低效用地及可分割未开发地块;
权属要求:土地须在“全民所有土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备案,权属清晰且未重复融资。
2. 操作流程分解
收购申请与核查:企业提交含土地成本、规划分割方案等材料,土储中心联合多部门实地核查权属及现状;
价格评估机制:采用“市场评估价与企业成本孰低”原则,经地方政府集体决策确定最终收购价;
资金平衡设计:要求债券存续期内土地出让收入覆盖本息1.2倍,鼓励按1.3倍测算保险系数;
供应限制:收回土地当年再开发比例不超50%,民生及实体经济项目除外。
三、政策创新:三大突破性机制设计
1. 存量土地优先导向
区别于2017-2019年以新增土地储备为主,45号文明确专项债资金70%以上用于存量闲置土地收储,重点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例如,安徽池州等地要求申报地块须为2024年3月31日前供应的闲置土地。
2. 全流程数字化监管
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与“全民所有土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双平台联动机制,实现地块标识码关联、资金流向追踪及资产价值动态评估。
3. 市场化定价与风险隔离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土地估值,要求收购价格不得高于市场评估价,并通过“分账核算”隔离项目风险与财政预算。北京、广东试点项目显示,债券期限从5年延长至7-10年,匹配土地开发周期。
四、市场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1. 短期效应
城投流动性纾困:2022-2024年城投拿地占比超60%,专项债资金注入可加速土地资产变现,缓解债务压力;
土地供应结构调整:预计2025年住宅用地供应量将缩减20%-30%,核心城市土地溢价率有望回升3-5个百分点。
2. 长期风险警示
收益覆盖能力存疑:若土地市场持续低迷,部分中西部区域可能出现收益不及预期风险,需警惕“借新还旧”扩张;
操作合规性挑战:历史遗留地块权属复杂,司法查封、抵押土地的解押流程可能延缓项目实施进度。
45号文的出台,标志着土地财政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范式转变。通过专项债工具撬动存量土地资源,既为地方政府开辟合法融资渠道,又为房地产市场软着陆提供缓冲空间。未来政策效果将取决于地方执行力、市场回暖节奏及配套监管措施的协同推进。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长三角、珠三角等土地流动性较高区域的专项债项目,规避低效区域过度融资风险。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