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和美乡村建设既是党中央在三农领域的重大政策创新,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指导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美乡村是对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之美、文化兴盛之美、经济发达之美、城市繁荣之美、乡村振兴之美、社会和谐之美、人民幸福之美的乡村版诠释,是“美丽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乡村环境塑形与乡村文化铸魂齐头并进的新目标、新愿景。和美乡村是美丽宜居乡村的“升级版”,是人居环境美好、人文生态和谐、人际关系和睦,产业、文化、生态、组织、人才、全面协调发展的乡村。一方面,它注重乡村现代化建设,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现代化乡村,做到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另一方面,它更注重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的提升,体现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的乡村现代新风尚。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乡村建设新部署,呼应“美丽中国”理念,并随之开展了系列美丽乡村创建活动。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专门提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2023年,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面向新发展阶段做出的新部署,是政策继承、实践延续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202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文件提出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经过多年的创建实践活动,我国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全国已建设5万多个美丽宜居乡村,形成了十大各具特色的乡村典型发展模式。特点: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特点: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特点: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特点: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适用地区: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特点: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特点: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特点: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典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查。特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典型: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和美乡村是一种新型的乡村发展平台,其相应的规划并不存在于“城乡规划法”所确定的规划体系之中,但属于对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具有积极作用的规划类型概括而言,可以归纳为“承上启下、补缺增色”。市场:引进市场主体投资现代乡村生态旅游业,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乡村文化设施完善:加快综合文化站、村级文体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环境美化:通过道路绿化、庭院绿化、村庄绿化、水岸美化、景观营造等方式,营造山美、水美、路美、房屋美的乡村生活空间;农旅融合:提升农业价值,实现农业产业化、品牌化、休闲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工旅融合:激活老牌工业企业,逐步转变工业企业发展职能,化劣势为优势;文旅融合:以乡土文化引爆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广泛带动村民就近就业 ;农耕文化传承:挖掘传统农耕文明。
将“山、水、田、路、村 “与乡村产业发展、景观风貌建设等相结合,着重构建五大发展系统:
以村民为主体,结合当地发展需求与资源条件,确立未来发展方向。同时,由政府由上而下的方式协助,协调有关单位共同投入,充分整合并发挥资源优势。强调农村的自主精神。要求当地农民组织和团体推举成为农村代表组织(一般为农村发展协会),对美丽乡村发展提出构想和实施目标,拟定计划书向政府提出申请。同时,以优先补助方式,鼓励农村订立美丽乡村公约,对农村内的公共设施、建筑物及景观进行管理和维护。美丽乡村公约在报经社区(镇)主管部门核定后,对村民就有了约束力,对违反乡村公约者,农村组织代表可请求社区(镇)主管部门命其改善。
(3)软硬兼顾策略
以村民为主体,结合当地发展需求与资源条件,确立未来发展方向。同时,由政府由上而下的方式协助,协调有关单位共同投入,充分整合并发挥资源优势。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一诺规划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