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五"规划开局的关键节点,中央预算、国债、专项债、政策性金融工具构成的多元资金支持体系,成为地方补齐发展短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地方政府需精准把握政策导向、破解申报难题、优化谋划策略,才能高效对接上级资金资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一、2025年核心资金工具地方落地情况复盘
2025年各类上级资金工具呈现"规模扩容、投向聚焦、监管趋严"的特征,为地方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也暴露了实施中的深层问题。
(一)中央预算内投资:精准投向公共领域
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达7350亿元,已基本下达完毕,其中对地方转移支付5715亿元,占比超77%。资金重点覆盖三大领域:一是安全保障类,包括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关键领域;二是民生补短板类,涵盖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项目;三是战略发展类,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从落地效果看,该资金在弥补市场失灵、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作用显著,但部分地区存在"资金等项目"现象,如茂名市因前期工作不实导致部分中央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被收回调剂使用。
(二)国债:超长期品种成发力重点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达1.3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3000亿元,其中8000亿元用于"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项目,5000亿元支持"两新"政策实施。从地方获取情况看,区域分化特征明显:茂名市获得增发国债资金54.07亿元,项目数量与资金规模均居全省首位,同时斩获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3.35亿元;而部分省份在第一批申报中仅1-2个项目获批,反映出项目竞争力差距显著。资金投向高度集中于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国家物流枢纽、"三北"工程攻坚等战略领域,机制创新类项目占比显著提升。
(三)专项债:城市更新领域发力突出
2025年专项债在城市更新领域的支持力度大幅增强,前三季度房地产相关专项债发行达6400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城中村改造专项债发行816亿元,同比激增1.4倍。从地方实践看,上海将专项债用于旧改项目土地前期开发,广东通过"产业链+园区"打包申报模式支持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均取得良好成效。但审核趋严导致部分项目受阻,用地预审滞后、规划衔接不足成为主要淘汰原因,同时收益覆盖不足1.3倍的项目基本失去申报资格。
(四)政策性金融工具:协同发力补短板
重点支持经济大省、重点领域、重大项目。2025年政策性金融工具与其他资金的协同效应显著增强,形成"中央资金+专项债+社会资本"的组合模式。湖北荆州通过整合超长期特别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推进智慧城市5G管网建设;重庆在城市更新中明确将政策性金融工具与专项债、REITs等结合,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从运作特点看,工具使用更注重项目可持续运营,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园、冷链物流等现金流稳定的领域,避免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偿债。
二、2026年资金政策变动预判及应对框架
2026年作为"十五五"开局之年,资金政策将呈现"规模扩容、领域优化、监管升级"的新变化,地方需建立前瞻性应对机制。
(一)核心政策变动方向
规模总量持续扩张: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有望突破1.5万亿元,其中"两重"建设资金或增至1万亿元;专项债将延续扩容趋势,提前下达限额规模预计进一步增加,且新增结存限额支持力度加大,2025年已达5000亿元并较上年增加1000亿元。
支持领域动态调整:新增设施农业(智能温室、精准灌溉设备更新)、安全生产(矿山安全监控、危化品运输监管)、县域经济(商超体系升级、冷链物流)等方向,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配套设施支持比例提高至总投资的60%。
监管机制全面升级:建立全链条监管体系,财政贴息流程优化为省级30日内完成分配,商务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拦截虚假交易;项目审核强化规划衔接与合规性审查,"自审自发"试点范围扩大。
资金使用范围拓展:专项债与国债资金除支持项目建设外,新增化解存量隐性债务、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用途,经济大省可获额外额度支持项目建设。
(二)系统性应对策略
政策跟踪机制化:组建由发改、财政、行业主管部门组成的政策专班,每日监测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政策动态,每周梳理资金支持方向变化,每月形成《政策适配分析报告》,重点标注新增支持领域的申报要求。
规划衔接前置化:将资金申报与省级"十五五"实施方案深度绑定,在区域规划中明确标注"资金适配型项目",确保项目既符合地方发展需求,又契合国家战略导向,如在县域经济规划中嵌入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指标。
监管合规清单化:对照2026年监管要求,制定《项目合规Checklist》,涵盖用地预审、环评审批、收益测算等12类36项指标,如提前完成重点项目用地红线勘定,确保避开生态红线与基本农田区域。
三、地方资金申报核心难点及破解路径
地方在资金申报中面临的政策多变、周期紧迫等难题,根源在于谋划滞后、协同不足与保障缺失,需通过机制创新逐项突破。
(一)政策多变:构建动态适配体系
难点表现:资金支持方向每年调整,如2025年新增设备更新领域,2026年又拓展至县域经济,地方项目储备易与政策脱节。破解路径:建立"政策库-项目库-资源库"三库联动机制。政策库实时更新中央文件与申报指南,项目库按"战略类、民生类、产业类"分类储备(每类储备量不低于申报量的3倍),资源库整合土地、规划、环评等前置条件。北京通过开发智能识别比对程序,实现政策与项目自动匹配,审核效率提升40%。
(二)申报周期短:实施全流程前置
难点表现:资金申报窗口通常仅15-20天,而用地预审、规划审批等前期工作需3-6个月,导致"仓促申报缺材料"。破解路径:实行"跨年度谋划"模式,2025年10月前完成2026年项目可行性研究,12月底前办结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手续,申报窗口开启前完成方案优化。通州区通过提前6个月组建专班开展项目谋划,实现4个项目全部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居南通首位。
(三)跨部门壁垒:建立协同作战机制
难点表现:发改部门管项目立项、自然资源部门管用地、财政部门管资金,权责分散导致"多头申报、重复准备"。破解路径:推行"一站式"协同机制,设立市级项目申报服务中心,实现"一个窗口受理、多部门并联审批"。茂名市通过印发资金争取清单、每月召开部门协调会,2024年竞争性分配专项补助突破8亿元,较上年显著增长。建立考核联动机制,将资金争取成效纳入多部门年度考核,实行"同奖同罚"。
(四)前期费不足:拓宽多元保障渠道
难点表现:项目可研、环评等前期工作需投入大量资金,地方财政紧张导致"有想法无办法"。破解路径:构建"三级保障体系":市级财政安排专项前期经费(不低于年度争取资金总额的1%);允许从结余专项资金中提取5%-10%补充前期费;与政策性银行合作,申请低息前期贷款。茂名市通过财政预算优先保障前期工作,2024年民生实事资金支出进度达136.7%,居全省第四。
(五)项目谋划难:打造高质量项目矩阵
难点表现:项目同质化严重,缺乏战略高度与创新亮点,在竞争性评审中易被淘汰。破解路径:实施"项目提质三大工程":战略锚定工程,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谋划载体项目;创新嵌入工程,在可研中加入机制创新设计,如地下管廊项目配套"政府监管+特许经营"模式;效益提升工程,确保项目收益覆盖倍数不低于1.3倍,建立偿债备付金制度。
四、2026年四类资金工具额度预判
结合政策延续性与"十五五"开局需求,2026年四类核心资金工具额度将实现稳步增长,具体预判如下:
资金工具 | 2025年规模/情况 | 2026年额度预判 | 增长逻辑与依据 |
中央预算内投资 | 7350亿元 | 7800-8000亿元 | 按年均7%左右增速测算,重点保障"十五五"开局项目 |
超长期特别国债 | 1.3万亿元 | 1.5-1.6万亿元 | 战略衔接需求与薄弱环节补强需要,"两重"项目资金占比提升 |
地方专项债 | 新增限额+结存限额5000亿元 | 新增限额3.8-4万亿元 | 城市更新、新兴产业需求旺盛,提前下达额度增加 |
政策性金融工具 | 协同资金规模超4万亿元 | 新增投放规模1.2-1.5万亿元 | 配合国债与专项债使用,强化资金组合效应 |
(注:数据综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开信息及政策趋势预判,最终以官方下达为准)
五、2026年资金争取实操建议
地方需从项目谋划、申报实施、后期管理全链条发力,提升资金争取成功率与使用效益。
(一)项目谋划:锚定战略,打造精品
精准对接国家需求: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安全能力建设"双主线,在新兴产业领域重点谋划"产业链+园区"打包项目,如半导体配套设施、低空经济起降场;在安全领域布局城市地下管网改造、高标准农田等短板项目。广东通过该模式实现新兴产业园区项目高效获批。
强化创新设计:在可研报告中单独编制《机制创新专项说明》,嵌入投融资改革、运维模式创新等内容。如农业项目配套数字农业管理平台,基础设施项目设计"建设+运营+移交"模式,提升项目竞争力。
做好前期储备:2025年底前完成2026年申报项目的规划符合性审查、环评预审、用地预审等全部前期工作,建立"成熟一批、储备一批"的动态库,确保申报时"拿得出、报得上"。
(二)申报实施:精准发力,高效推进
分类适配申报策略: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申报公共服务与安全保障类项目,突出公益性与必要性;国债聚焦"两重"领域,强化战略契合度论证;专项债优先申报收益覆盖充足的城市更新、产业配套项目;政策性金融工具侧重与其他资金的协同使用方案。
强化材料质量管控:组建由行业专家、财务顾问、法律专员组成的材料审核组,重点核查三个维度:政策匹配性(标注与中央文件条款对应关系)、数据真实性(附第三方审计报告)、效益可行性(收益测算附市场调研数据)。
把握申报时间窗口:密切跟踪提前下达限额的发布节点(预计2025年底前),第一时间完成项目对接;对于常规申报,在窗口开启前3天完成材料终审,确保首日提交抢占先机。
(三)后期管理:规范使用,提升效益
建立资金监管体系:依托"数字财政"系统实现资金使用全流程可视化,对国债与专项债资金实行"周调度、月通报",确保6月底前开工、年内形成70%以上实物工作量。
做好绩效评价工作:对照申报时的绩效目标,建立"季度自评+年度考评"机制,重点监测投资完成率、资金支出进度、项目达标率等指标,将评价结果与下年度申报额度挂钩。
强化经验总结推广:对获批项目及时梳理成功经验,如政策对接技巧、方案设计亮点等,形成《典型案例汇编》;对未获批项目分析淘汰原因,建立"问题整改清单",完善后续项目谋划。
(四)保障机制:夯实基础,激发活力
健全激励机制:在年度考核中对争取资金成效显著的部门予以加分,对单笔大额资金获批项目给予专项奖励;建立"先进单位"通报制度,推广茂名市"以考核促争取"的经验做法。
强化专业能力建设:每季度组织政策解读培训,邀请国家部委专家、成功申报地区骨干授课;选派业务人员到"自审自发"试点地区(北京、上海、广东)挂职学习,提升实操能力。
深化跨部门协同:建立"双牵头"责任制,由发改部门牵头项目谋划、财政部门牵头资金对接,每月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协同难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前置审批"绿色通道",压缩办理时限50%以上。
2026年的资金争取工作既是政策机遇的把握,更是治理能力的考验。地方政府唯有以战略眼光谋项目、以精准举措抓申报、以规范管理保成效,才能充分释放上级资金的撬动效应,为"十五五"规划实施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实支撑。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