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央预算内资金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项目审批权在发改委,而专项债的资金管理权在财政部,发改委仅负责项目合规性审核(如是否纳入国家规划)。但是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均为国家宏观调控工具,服务于稳增长、补短板、促发展等经济战略。
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 专项债概述总结
1、超长期特别国债
根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及相关政策文件,2025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3000亿元。此外,还将发行50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这意味着2025年特别国债的总发行规模将达到1.8万亿元。
(1)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的资金分配
1. 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安排3000亿元,较2024年增加1500亿元。
2. 支持设备更新:安排2000亿元,较2024年增加500亿元。
3. 支持“两重”领域:剩余8000亿元预计将继续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包括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北”工程建设等。
此外,5000亿元特别国债将用于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以提升其信贷投放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总体来看,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和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和资金投向体现了财政政策的积极发力,旨在稳增长、促投资、扩内需,并优化政府部门债务结构。
2、中央预算内资金
根据2025年中央预算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虽然目前尚未公布详细的细分领域资金分配总额,但根据相关政策和预算报告,资金将重点投向以下领域:
(1)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资金规模预计保持较高比重。
(2)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1. 制造业领域专项资金安排118.78亿元。
2. 支持设备更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2000亿元。
(3)科教兴国战略 :
1. 中央本级教育支出安排1744.43亿元。
2. 中央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安排3981.19亿元。
(4)社会民生领域:包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金规模预计与往年持平或略有增长。
(5)生态环境保护:支持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项目。
(6)新型城镇化和“两重”建设:支持城市更新、地下管网建设等。
总体来看,中央预算内投资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民生需求,重点支持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升级、科教兴国和社会民生等领域。具体细分领域的资金分配尚未明确公布,需等待进一步的官方文件或通知。
3、地方政府专项债
2025年地方专项债资金总额及各细分领域额度、各省额度
总额:根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
(1)细分领域额度:
1. 债务化解:预计有约2.8万亿元专项债资金用于债务化解。
2. 项目建设:专项债资金将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铁路等传统基建领域,以及土地储备项目、收购存量商品房、补充银行资本金等。
3. 项目资本金:预计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将有所提升。
(2)各省额度:
1. 广东:2025年提前下达新增债务限额为3213亿元,其中专项债务3035亿元。
2. 江苏:2025年提前下达新增债务限额为1540亿元。
3. 内蒙古:2025年提前下达新增债务限额为305亿元。
4. 其他省份:多数省份的新增债务限额已“顶格”下达,具体额度根据2024年新增债券规模的60%左右计算。
总体来看:2025年地方专项债总额为4.4万亿元,重点投向债务化解、项目建设、土地储备、收购存量商品房等领域。各省额度已根据2024年新增债券规模的60%左右“顶格”下达,具体额度因省份而异。
政策定位与资金来源:无需偿还 VS中央财政偿还VS地方政府偿还
1、中央预算内资金
1. 定位:属于中央财政预算内的自有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项目,如教育医疗设施、生态修复、老旧小区改造等。
2. 资金来源:直接来自中央财政的预算收入,通过转移支付或无偿拨款形式下达地方,无需偿还。
2、超长期特别国债
1. 定位:属于中央财政债务性资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两重”)和新兴需求(“两新”),如科技创新、能源安全、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等。
2. 资金来源:通过发行国债向社会或金融机构筹集,期限长达20-50年,地方无直接还款压力,中央还本付息,通常不计入一般公共预算赤字
3、地方政府专项债
1. 定位:地方政府债券,支持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
2. 资金来源:地方政府发行债券(项目收益偿还,中央审批额度),地方政府偿还(项目收益覆盖本息)
支持领域
1、中央预算内资金
(1)核心领域
1. 民生短板(教育、医疗、养老等“一老一小”设施);
2. 农业农村(粮食仓储、农田水利);
3. 生态环保(三北防护林、污水垃圾处理);
4. 基础设施(燃气管道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
(2)区域倾斜:重点支持西部、边疆地区,例如西藏涉藏州县项目可获全额补助。
2、超长期特别国债
(1)核心领域:
1. “两重”领域:国家重大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重点安全能力建设(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韧性);
2. “两新”领域:设备更新(工业智能化、医疗设备升级)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家电)。
(2)新增方向:2025年新增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设备更新资金规模提升至2000亿元。
3、地方政府专项债
(1)核心领域:
1. 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建
2. 新基建(5G、数据中心)
3. 民生服务(医疗、教育)
4. 产业园区
(2)新增方向:
2025年或扩容至4.4万亿
重点支持城市更新、保障性住房
探索“专项债+REITs”模式盘活存量资产
申报逻辑
1、中央预算内资金
申报重点:需符合年度中央投资计划,审核强调公益性和合规性,如项目是否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资金是否专款专用。
支持方式:以直接投资为主,部分项目可申请资本金注入或贴息。
时效性:窗口期短(上半年集中申报)
2、超长期特别国债
申报重点:项目需纳入“十四五”国家级规划,审核更关注长期效益和战略价值,例如是否助力技术自主可控或提升产业链安全。
支持方式:资金直达项目,优先支持新开工或在建项目(2025年底前需形成实物工作量)。
时效性:需等待国家统一部署
3、地方政府专项债
申报重点:项目需有收益且覆盖本息,纳入地方债券项目库
支持方式:债券融资,可作项目资本金(比例≤25%)
时效性:提前一年储备,申报周期长(需省级初审、国家发改委复核)
资金规模与政策协同
1、中央预算内资金
2025年规模超7000亿元,覆盖37个专项领域,重点向西部和民生领域倾斜。
2、超长期特别国债
2025年拟发行1.3万亿元(同比+3000亿元),其中8000亿元投向“两重”,5000亿元投向“两新”(含3000亿元消费品以旧换新专项)。
政策协同:与设备更新贴息政策叠加,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可降至1.5%。
3、地方政府专项债
2025年预计4.4万亿元左右。
政策协同:
1、与政策性金融工具(如PSL)协同,撬动社会资本
2、探索“专项债+市场化融资”模式(如新能源项目配搭银行贷款)
如何选择资金渠道?
看项目属性:
1. 纯公益、无收益→中央预算内资金(如学校、医院建设);
2. 国家战略级、长期性→超长期国债(如抽水蓄能电站、芯片制造设备更新);
3. 有收益但不足 → 专项债(如地铁、产业园)。
看时效性:
1. 预算内资金申报窗口短(通常上半年)
2. 国债需等待国家统一部署。
3. 复杂项目用专项债(需收益测算)
看地方财力:
1. 债务率高的地区优先申请国债或中央预算资金,减轻还款压力。
2. 财力强地区可多用专项债(需承担还款责任)
总结:三大工具分工明晰
1. 中央预算内资金:保基本民生,补短板“雪中送炭”
2. 超长期特别国债:促战略升级,为未来“筑路搭桥”
3. 专项债:扩有效投资,靠收益“自我造血”
(注:数据为基于政策趋势的预测,具体以官方发布为准。)
申报贴士:避免重复申请!同一项目不可同时申请两类资金,需根据项目属性精准匹配。
附表:2025年中央预算内资金VS超长期特别国债投向领域对比表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