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18771990845

划重点: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至2025年)》(附一图读懂)

分享到:
点击次数:563 更新时间:2023年10月12日10:42:43 打印此页 关闭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价值,乡村特色产业拓宽产业门类,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乡村新型服务业丰富业态类型,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近年来,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存在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要素活力不足等问题,亟待加强引导、加快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要求,为加快发展以二三产业为重点的乡村产业,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限2020-2025年。 



一、规划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乡村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和乡村繁荣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2019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万家,吸纳3000多万人就业。 

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建设了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镇(乡)和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村。发掘了一批乡土特色工艺,创响了10万多个“乡字号”“土字号”乡土特色品牌。 

乡村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建设了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推介了一批休闲旅游精品线路。2019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 

乡村新型服务业加快发展。2019年,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6500亿元,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销售额1.7万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4000亿元。 

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2019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542家),农民合作社220万家,家庭农场87万家,带动1.25亿农户进入大市场。 

农村创新创业规模扩大。2019年,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超过850万人,创办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的占到80%,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的超过50%。在乡创业人员超过3100万。 

近年来,各地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注重布局优化,在县域内统筹资源和产业,探索形成县城、中心镇(乡)、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的格局。注重产业融合,发展二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主体融合、业态融合和利益融合。注重创新驱动,开发新技术,加快工艺改进和设施装备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注重品牌引领,推进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加工产品品牌,创响乡土特色品牌,提升品牌溢价。注重联农带农,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二、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立农为农。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乡村企业为载体,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汇聚。

坚持融合发展。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 

坚持绿色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色优质品牌。 

坚持创新驱动。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改造提升乡村产业。创新机制和业态模式,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3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 

乡村特色产业深度拓展。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千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产值超十亿元农业产业镇(乡),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乡土品牌。 

乡村休闲旅游业优化升级。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深度发掘,业态类型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

乡村新型服务业类型丰富。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达到1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1万亿元。 

农村创新创业更加活跃。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超过1500万人。


(一)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从种养业延伸出来,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也是构建农业产业链的核心。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完善产业结构。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优化空间布局。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统筹产地、销区和园区布局,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的格局。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推进农产品加工与销区对接,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

促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提升装备水平和推进加工装备创制,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 


1.png

(二)

拓展乡村特色产业 


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小众类、多样性的乡村产业,涵盖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业和特色文化等,发展潜力巨大。  

构建全产业链。以拓展二三产业为重点,以特色资源增强竞争力,以加工流通延伸产业链,以信息技术打造供应链,以业态丰富提升价值链,开发特色化、多样化产品,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 

推进聚集发展 。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一县一业”“多县一带”,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 

培育知名品牌。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以质量信誉为基础,创响一批乡村特色知名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乡土产品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 

深入推进产业扶贫。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图片


(三)

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农业功能拓展、乡村价值发掘、业态类型创新的新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发展前景广阔。 

聚焦重点区域。依据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内涵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重点区,如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区、自然风景区周边乡村休闲旅游区、民俗民族风情乡村休闲旅游区和传统农区乡村休闲旅游景点等。

注重品质提升。乡村休闲旅游要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古朴村落为形、创新创意为径,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产品。 

打造精品工程。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建设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如休闲农业重点县、美丽休闲乡村和休闲农业园区等。

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要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和完善的配套设施,让消费者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买得舒心。 


2.jpg


(四)

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乡村新型服务业是适应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应运而生的产业,业态类型丰富,经营方式灵活,发展空间广阔。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扩大服务领域:适应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趋势,支持供销、邮政、农民合作社及乡村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引导各类服务主体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镇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推广农超、农社(区)、农企等产销对接模式。鼓励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开展托管服务、专项服务、连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综合配套服务。

拓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内容: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美容美发、洗浴、照相、电器维修、再生资源回收等乡村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文化演出、体育健身、法律咨询、信息中介、典礼司仪等乡村服务业。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展订制服务、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共享服务、绿色服务等新形态,探索“线上交易+线下服务”的新模式。鼓励各类服务主体建设运营覆盖娱乐、健康、教育、家政、体育等领域的在线服务平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为乡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引导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电子商务主体到乡村布局,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依托农家店、农村综合服务社、村邮站、快递网点、农产品购销代办站等发展农村电商末端网点。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快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推广。在促进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的同时,拓展农产品、特色食品、民俗制品等产品的进城空间。改善农村电子商务环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乡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五)

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的交叉重组,引领农业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农业产业化升级版。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打造知名企业品牌,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带动能力。指导地方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国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梯队,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明确权利责任、建立治理结构、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持续稳定发展。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多元融合主体:支持发展县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参与主体多的融合模式,促进资源共享、链条共建、品牌共创,形成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科研助力、金融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以加工流通带动业态融合,发展中央厨房等业态。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以信息技术带动业态融合,促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建立健全融合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促进利益融合。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


(六)

推进农村创新创业


农村创新创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动能。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创业热情,形成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格局。 

培育创业主体。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大扶持,培育一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创新创业群体。 

搭建创业平台。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要求,选树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 

强化创业指导。建设农村创业导师队伍:建立专家创业导师队伍、企业家创业导师队伍和带头人创业导师队伍,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经验分享等指导服务。健全指导服务机制:建立指导服务平台,创立“平台+导师+学员”服务模式;开展点对点指导服务,开展“一带一”“师带徒”“一带多”等精准服务;创新指导服务方式,通过网络、视频等载体,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服务。

优化创业环境。强化创业服务:支持地方依托县乡政府政务大厅设立农村创新创业服务窗口,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模式,为农村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灵活便捷在线服务。强化创业培训:依托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优质培训机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等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让有意愿的农村创新创业人员均能受到免费创业培训。推行“创业+技能”“创业+产业”的培训模式,开展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观摩教学。发挥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作用,讲述励志故事,分享创业经验。 

培育乡村企业家队伍。乡村企业家是乡村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加强乡村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弘扬乡村企业家精神,将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企业家培育同步谋划、同步推进。 


3.jpg


四、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统筹协调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有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建立乡村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数据采集、市场调查、运行分析和信息发布,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科学评估发展成效。 


(二)

加强政策扶持


加快完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见效。完善财政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及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鼓励地方发行专项债券用于乡村产业。强化金融扶持政策,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建立“银税互动”“银信互动”贷款机制。充分发挥融资担保体系作用,强化担保融资增信功能,推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实行分类管理。  


(三)

强化科技支撑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乡村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研发一批具有先进性、专属性的技术和工艺,创制一批适用性广、经济性好的设施装备。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乡村企业,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指导县(市)成立乡村产业专家顾问团,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

营造良好氛围


挖掘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总结推广一批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弘扬创业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激发崇尚创新、勇于创业的热情。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解读产业政策、宣传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模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附:一图读懂

微信图片_20231012142735_4.jpg微信图片_20231012142736.jpg微信图片_20231012142736_1.jpg网站发文最后入图01.jpg

上一条:财政部等九部门:利用专项债等工具支持城市公共汽电车场站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下一条:6部门联合发文!未来3年算力基础设施要这样发展